【#王俊評:🌎 劃疆為界的地緣戰爭】
#周末回顧:「當人類輕視天塹地障,便是地理復仇之時...」美軍撤退阿富汗的一連串混亂局勢,牽動各方地緣政治與戰略,未來會不會有天翻地覆的影響,也留下許多懸念。阿富汗位於中亞內陸的地理樞紐位置,雖惹來強權的覬覦,同時也因為多山而險峻的地形特性,形成易守難攻的「帝國墳場」。
.
這種「地緣政治學」(Geopolitics)決定論,曾為國際關係研究的顯學之一,但欠缺歷史脈絡發展的分析方法為其缺憾。美國地緣政治專家卡普蘭(Robert D. Kaplan)在2012年的名作《#地理的復仇》,是近年來少數結合歷史與地理研究方法,重新檢驗地緣政治學的來龍去脈、以及國際關係的局勢分析。
.
本文為2017年中文版在台出版時的專文導讀評論,今年5月也由麥田出版社重新再版。時至今日,英文原著問世已將近十年,卡普蘭的鑑往知來的洞見對照今日,仍有許多應驗和參照之處。
.
卡普蘭的世代,是處於冷戰結束二十年、美國深陷阿富汗、伊拉克戰爭的泥淖,又遭逢全球金融海嘯打擊;因此卡普蘭沒有那種冷戰結束初期,認為美國應如何擴大自己優勢的雄心,反而重新檢視羅馬帝國的歷史教訓,認為美國就像末期的羅馬帝國,軍事力量過度分散,疲於應付外部威脅,但並沒有哪個威脅真正畏懼美國。
.
阿富汗撤軍的必然,應驗了卡普蘭的「美國退場說」。但卡普蘭認為,即使美國準備退場,也並非重回孤立主義之路——自由的世界必是平衡的世界,因此美國必須在歐亞大陸擔任平衡者,同時又在北美擔任「統合者」,後者有助於維持美國的繁榮及穩定。
.
#美國 #阿富汗 #地緣政治 #戰爭 #歐亞大陸 #戰略 #軍事 #地理 #歷史